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司法局-业务信息

边区盛开和谐花

来源:局基层科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6-10-27 14:32:00 字体大小:

    巍巍武陵山,神秘湘西地。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,总人口285万人,土家族、苗族人口占77.2%。全州辖7县1市,其中龙山、保靖、花垣、凤凰分别与湖北、重庆、贵州接壤。2014年来,全州司法行政部门认真落实“环湘6+1”边界纠纷联防联调会议精神,突出少数民族地区、湘鄂渝黔边区、武陵山区、革命老区特点,扎实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,奏响了一曲边区和谐新乐章。

两年多来,湘西州委、州政府和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边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。州委常委、州委政法委书记欧阳旭亲自深入县市、乡镇指导矛盾纠纷化解工作。接边各县市建立了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委员会,在20多个乡镇和140多个村建立乡镇、村级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,同时在毗邻地区村民小组聘请230名矛盾纠纷信息员。2014年来,各级联合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纠纷650余起,其中跨区域矛盾纠纷72起,调解成功641起。2015年12月初,国家投资10亿元在贵州省松桃县正大乡盘塘村打造一个健康生态产业园,征地过程中发现有一块约1.433亩墓地是凤凰县落潮井镇大田垅村22户黄姓家族的,因补偿标准相差太远,黄姓家族极力反对。因时间紧,产业园拆迁指挥部工作人员准备采取强制措施,一场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。为此正大乡政府和落潮井镇政府决定联合做群众工作。通过多次调解,最终在两省边区乡镇的共同努力下,于2016年1月签订协议:正大健康生态产业园除按每座坟1500元的标准补偿外,还将补偿墓地征用款伍万玖仟元给黄姓家族,黄姓家族3日内将65座祖坟迁出正大健康生态产业园,一起跨省群体性迁坟纠纷案件终于得以平息。

维护边区社会稳定,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预防调处机制。2009年9月,湘黔渝三省市司法厅(局)在重庆市秀山县召开会议,出台《湘渝黔少数民族边区“平安建设”协作办法》,创建“人民调解、安置帮教、社区矫正、法制宣传、法律服务、法律援助、队伍建设”六大协作机制,搭建州、县、乡、村四级联动平台。在这一大协作机制下,2014年在花垣县举行了湘黔渝少数民族边区联防联治座谈会,组建边区协调委员会,建立了QQ群、微信群。边界县市和乡镇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、大调处,实行矛盾纠纷信息联网共享,矛盾纠纷化解联动联调。2014年8月,群众反映湘黔渝边区三镇的“母亲河”——清水江炸鱼、闹鱼,乱倒垃圾现象突出,村民之间小矛盾时常发生。轮值镇边城镇立即主持召开沿江两岸7个乡镇党委书记、乡镇长和48个村支书、村长、调解主任会议,会议达成一致意见,与沿河两岸村民签订协议3500多份,150多名志愿者参与巡江护河,从此美丽的清水江成为两岸三地和谐友谊的纽带。

矛盾纠纷化解离不开调解员素质的提升,湘西州和各县市积极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“以奖代补”政策,实施政府购买服务。凤凰县投入资金60多万元,为每个乡镇购买一个人民调解公益性岗位;花垣县举办“边区人民调解员业务交流大会”,交流和谐边区建设经验。 湘西州与重庆、贵州、湖北山同脉、水同源、人同俗,开展边界地区友谊联欢睦邻友好活动,是基层在调解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好经验、好作法。保靖县的毛沟镇、清水坪镇与重庆的峨溶镇、楠木镇,花垣的边城镇与重庆的洪安镇、贵州的木树乡结成友好乡镇,签订友好公约。特别是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和松桃县迓驾镇晚森村联合办学几十年,磨老小学成为湘黔边区人民的感情纽带,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,磨老村与晚森村从来没有发生矛盾纠纷。在春节、端午、中秋、苗族“四月八”、“六月六”等传统节日期间,龙山县、凤凰县、花垣县、保靖县和松桃县、秀山县都要开展各类联谊联欢活动,举办山歌会、苗歌会、法律知识竞赛、文艺汇演,通过相互走访,联谊交流,增进接边地区群众友谊,促进社会和谐进步。近两年来,湘西州接边县市和乡镇举办各类交流活动、法制宣传、文艺演出30余场次,实现边区连续10年无重特大群体性上访、无重特大群体性事件、无重特大刑事案件,边区人们安居乐业,经济社会和谐发展。

      图为松桃县和凤凰县共同化解一起跨省群体性迁坟纠纷案件,双方当事人签订协议书。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